交而通 心相连 行以远

日期:2023/10/16    来源:光明日报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交而通 心相连 行以远

  

 光明日报记者 曹元龙 蔺紫鸥 王妤心泓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跨越高山深壑、海洋沙漠,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合作画卷。从中南半岛到尼罗河畔,从哈萨克草原到地中海之滨,在轮船的鸣笛、铁路的建造、工厂的轰鸣中,许多“明天会更好”的故事被创造,山与海虽远,但心和心更近了。

  金秋时节,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备受全球瞩目。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14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将齐聚北京,共商合作大计、共谋美好未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站上新的起点,凝聚起携手团结应对时代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聚焦互联互通

  源自中国属于世界

  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标志着印尼迈入高铁时代。早前,一首《雅万之歌》在印尼走红——“从雅加达到万隆,时速350公里,高铁将行程从3小时缩短到40分钟”“从郑和下西洋,到共建雅万高铁,中国是我们的老朋友”。简洁的歌词、欢快的节奏,唱出印尼人民对雅万高铁推动互联互通、促进联动发展的热切期盼与美好寄托。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一步步走深走实,留下一个个“国家地标”“民生工程”“合作丰碑”。

  基础设施“硬联通”扎实推进,激荡起地区繁荣发展的春水。柬埔寨进入“高速公路时代”,马尔代夫有了跨海大桥,比雷埃夫斯港焕发勃勃生机,泰中罗勇工业园引资攀升,中巴经济走廊如火如荼……鳞次栉比的路港园廊有效发挥了重要辐射带动作用,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则标准“软联通”显著提升,高扬起融合发展的风帆。从柬埔寨西哈努克港工业园到白俄罗斯的中白工业园,从印尼的雅万高铁到非洲大陆的亚吉铁路……中国持续推进与共建国家在标准规范、税收征管、知识产权、数字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与规则、制度型开放相得益彰。

  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亮点纷呈,汇聚起互学互鉴的大潮。搭建一座桥、修建一条路、建设一座工厂、畅通一片山海,升腾起动人的人间烟火,提高了当地民众的获得感,拉近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心距。共建国家还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的合作,推动文明互学互鉴和文化融合创新,更好地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

  胸怀天下者,朋友遍天下。数据是最有力的佐证。截至今年6月底,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成果的“可视性”“可及性”“可预期性”早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直言:“‘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真正的、原创的、开拓的方案。它将成为21世纪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提振发展议题

  推动世界经济再平衡

  发展问题,本应是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当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迎面而来的却仍是一幅复杂严峻的发展图景:政治博弈、经济角力、种族芥蒂、战争威胁、饥饿阴霾等加剧,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风刮来了雨,也吹走了云,层出的乱象和危机让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各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普遍愿望,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绘制“工笔画”,不做历史的被动见证者,而成为历史的书写者。有评论指出,历史是合力,但历史也需要杠杆,共建“一带一路”就是撬动历史前行的杠杆。

  ——开辟“全球南方”引领世界潮流的新纪元,主张在世界版图上不应有发展的空白。

  作为“全球南方”的当然成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让“全球南方”的主张开始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异彩,让被发达国家掣肘的“发展”主题重新焕发生命力。目前,共建国家中,发展中国家居多。“一带一路”倡议对接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盟《2063年议程》、沙特“2030愿景”等诸多合作倡议,让人类共谋发展犹如点亮满天星斗。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强调:“‘一带一路’想要解决的是自1945年以来的全球核心问题,即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的转型问题。”

  ——释放陆海联动发展潜力,更好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据统计,当今世界约60%的经济产出来自距离海岸线不超过100公里的沿海地区,一些国家尤其是内陆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被边缘化。而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老挝、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国正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陆海联动让相关国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摆脱“贫困陷阱”和“不发展陷阱”,深刻变革了近代以来以海洋经济为主的世界经贸格局,助力构建更加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新格局。

  ——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是2030年议程的核心承诺,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目标追求。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根源和障碍,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共建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让将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和2030年议程方向一致,有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平衡、包容、和谐发展。

  发扬团结精神

  构建命运与共的世界

  乱与变交错,新与旧交锋,困顿与希望交织,是观察者在描述当今世界时的直观感受。面对严峻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如何应对决定着人类的未来。

  与一些西方国家鼓噪“去风险”“小院高墙”“小圈子”等散发历史霉味的思维不同,共建“一带一路”基于对历史逻辑与人心的洞察,主张的是开放与合作的叙事,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

  共建“一带一路”不走剥削掠夺的殖民主义老路,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不搞“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更不转嫁问题、以邻为壑、损人利己,而是创新和实施包容性制度安排,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推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更加公正、合理、包容。“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

  “‘一带一路’将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整个世界的繁荣幸福连接起来。”“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阿尔布劳认为,当今世界需要的不是少数统治多数的力量,而是将人民团结起来实现共同事业的能力,中国能够在分化的世界中扮演“弥合分歧”的团结者角色。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人类整体进步。从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额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6%。一个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的中国,将继续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不竭动能。

  今年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波澜壮阔,见证了中国对世界发展乃至人类命运的影响已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和精神层面。国际社会看好“一带一路”发展前景,更认同该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一道承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表示:“‘一带一路’格局宏大,它将国际社会重新定义为共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园。”

  我们正阔步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我们终能迎来路路相连、美美与共的那一天。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