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免费不能免管理

日期:2021/9/25    来源:光明日报
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原标题:食物银行:免费不能免管理

  

作者:李进军(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品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食物银行也叫食品银行,是一个西方舶来品。它在很多欧美国家已经较为普遍。其形式是通过收集过剩食品和临期食品,免费发放给需要的人。此举既能减少浪费,又能接济低收入者,通常是一项公益性质的事业。

  今年4月,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颁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深入人心,食物银行相继在上海、合肥、沈阳等多地揭牌,我国首家食物银行——绿洲食物银行还开通了网上食物银行“绿洲盛食社”。食物银行迅速成为热门话题,规模近200亿元的临期食品行业一时间受到广泛关注。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更不是问题食品。这是社会大众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识。无论是作为一项从捐赠到免费送、惠及百万人群的公益事业,还是倡导节约、减少浪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产业,食物银行的模式和做法都值得肯定。但是,免费不能免管理;价格打折,管理不能打折。从宣传引导到制度建设和行业规范,都需要及时跟上行业巨变的步伐。

  随着食物银行在多地揭牌,一些问题和考验也随之而来。比如,一边是部分群体对临期食品存在偏见或不安全感,对食物银行敬而远之,一边是个别爱贪小便宜的市民,想方设法“钻空子”“薅羊毛”,把食物银行当成免费补给站;一边是多地积极响应,一哄而上地揭牌运营,一边是捐赠企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存在“缺粮”“断粮”风险;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临期食品被充分利用,问题食品夹杂其中,一边是规范和监管慢了半拍,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而在急剧扩张的临期食品行业,因为有利可图,甚至出现了修改生产日期,以次充好等乱象。

  针对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是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针对部分市民和消费者容易将临期食品与过期食品、问题食品混为一谈和缺乏安全感的情况,要通过必要渠道进行宣传引导、解释说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食物银行,有关临期食品的链接和专区都应当附有明显的“临期食品”标识和解释说明。这既是宣传引导,也是必要的行业规范。二是针对占便宜、“薅羊毛”的情况,除了要发布相关倡议,倡导市民把食物银行的食品留给有需要的人,还要在法律法规的范畴内适时对此类情况进行教育训诫,甚至进行相应处罚。三是针对“断粮”风险,相关部门、行业应当有计划地进行宣讲,引导更多企业主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履行社会责任,为食物银行贡献一份力量。四是推广绿洲食物银行等先进经验。作为我国首家食物银行,7年探索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为其他食物银行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五是在临期食品市场,作为主力消费群体的中青年,常有人贪图便宜,大批量购买,在保质期内吃不完,反而造成新的浪费。因此,倡导理性消费不应缺位。

  其次,要及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和行业规范,加强临期食品各个环节的监管。食品安全无小事。食物银行受到多地响应和临期食品专卖店遍地开花,对城市运营、宣传推广、市场监管等都是重大挑战。

  从现实情况看,用过期食品充当临期食品,把因保存不当变质的临期食品混在其中,都是部分存在的,理应得到应有重视。因此,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和规范,严抓落实。其实,早在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就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原北京市工商局制定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明确规定:商场超市应当在规定期限前,将临期食品放进专区集中陈列和销售,并对统一“食品保质期临界”进行了规范。当下,专区制度建设和醒目提示等规定对于食物银行和临期食品行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应当及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开展常态化检查。无论是公益项目还是专卖店,只要涉及临期食品,必须规范其流通环节,建立准入机制,严格捐赠和进货渠道,强化监管与处罚。此外,还应建立包括监管部门、社会组织、网络平台、受助群体或消费者等在内的多元监管体系,最大限度保障食品安全。

  对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新事物、新产业来说,唯有做好监管,才会实现其良性发展,才不会好事变坏事。

(责编:WEBADMIN)

商贸推荐